杭州市中医院援沪方舱医院医疗队方舱日记

杭州市中医院援沪方舱医院医疗队方舱日记

春天的这波疫情让上海按下了“慢行键”,但此刻的它并不孤独,来自各省市的医疗队伍已从五湖四海赶来支援,共同筑起守卫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屏障,而方舱医院作为接收、隔离确诊病例的重要场所,无疑是疫情防治中危险系数较高的“红区”,在这如钢铁洪流般前往红区的“逆行者”中,就有我院医务人员的身影……

4月15日 罗亚芳

4月初,从接到上级下达援沪指令那一刻起,我和同事们都没有丝毫犹豫,立即加入到杭州市援沪方舱医院医疗队中。本次杭州市支援上海方舱医院医疗队负责上海浦东临港方舱床位,我作为采样组的一员,负责方舱患者每日的核酸采样任务。

如果说前往方舱“红区”的医护人员都是逆行者,那么核酸采样员就是其中的“尖兵”,每次出任务都是“尖峰时刻”,要确保每天的采样任务万无一失。

“采样工作是方舱内工作最重要的一部分,为了早日完成动态清零,每日采样必须在早8点前完成”。于是每天凌晨1:30,我和队友们在夜色中上车前往方舱,一来到病区便能快速进行换装,准备采样器具,核对当日采样名单。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进方舱时,我们会将采样车推至固定采样地点,有序地组织患者排队进行采样。

“你好,请您取下口罩,头往后仰,放松,鼻咽采样可能会有点不舒服,我会尽量轻柔,不要紧张……”这是我每天重复最多的话,同一时间手上的操作也不能停:手消,拿采样管,拆拭子,采集,装样本,固定采样管,再手消……同样的流程每天依然要重复几百遍。

几分钟下来,防护服里已是大汗淋漓,我也不得不花时间清理眼罩和面屏上的雾气,耳边也不时传来患者的肯定:“谢谢,真的感谢你们过来帮助我们,辛苦了!”“不用谢,希望你们尽早康复,转阴出舱!”在这一刻,医患之间心有灵犀,这点辛苦瞬间不值一提。

结束一天工作时,太阳已经偏西了,进舱“失联”的十几个小时里都没时间看手机,打开后看着家人、朋友、同事、领导发来的满满的关心和关怀,内心又涌现出无穷的力量。

微炬成光,聚沙成塔,是啊,或许正是因为每位平凡之人所做的每一件平凡之事,点燃了冲破黑暗的希望之火,让这个世界每天一点点地不断向好发展,在方舱的日子,每一天都是锻炼,每一天都能看到全新的自己。

4月17日 金赟

今天,临港方舱医院迎来了好消息:由浙江援沪医疗队杭州队分管的第一批患者现已康复,并于今天出院。

十多天的奋战终于有了阶段性的胜利!刚一接班,我就调出名单查看是否有出院患者在我分管的组里,当看到有闫大伯的名字时,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。

闫大伯家里一共三口人,妻子是在他之前发病的,目前在另一个方舱医院治疗,而在他自己被隔离后,只有77岁高龄的母亲在家中,现在三人只能分离三地靠视频通话来确认平安。

闫大伯进方舱的第一天是我接待他的,当时他特别紧张,一方面是记挂亲人,另一方面是担心病情,他刚见我第一句话就是“医生,得了这个病是不是肺就完了,就算治好了脑子也会坏掉?”

经过详细问诊后,我才得知闫大伯在工地上班,信息获取渠道有限,对新冠的了解全部来源于工友间夸张的闲聊,误以为新冠是不治之症。

治病先治心,在方舱这个特殊环境里,安抚患者的情绪,帮助他们树立对疾病正确的认知,建立康复信心,这些都非常重要。我给闫大伯普及了新冠知识和当前的治疗预防手段,他脸上的表情明显放松多了,服药后安然睡去。此后每天上班时我都会和闫大伯进行交流,随时监测他的病情变化,告诉他正确的防感防控知识,也教授他一些强身护肺的方法。

像往常一样,我走到闫大伯所在的病区,他一见到我就激动地对说:“金医生,谢谢你这段时间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关心,没有你,没有你们杭州医疗队,我不会这么踏实,这么安心地待在这里,也不会康复得这么快,真心地感谢你们,谢谢”!

“闫大伯,我也刚看到您出院的消息,祝贺您!回家后还要继续做好健康监测啊,佩戴口罩、分餐饮食,洗手消杀…..千万别忘了”。

当方舱里的患者们接到能出院的消息后,脸上都露出了笑容,这里面包含着康复的喜悦和将和家人团聚的期待,同时也包含了对我们的谢意与不舍,送走他们后我们又投入了新一轮的战斗。

本文内容仅供参考,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,更多牙齿问题请 → 在线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