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大口腔医院潘珲看牙记

浙大口腔医院潘珲看牙记

潘珲,博士,口腔颌面外科主治医师。专业方向:口腔颌面部微创拔牙、困难牙种植、牙槽手术、正颌外科和轮廓整形。参与临床带教、微创学习班授课等教学工作,曾获全国高校医学类微课教学二等奖、浙大口腔优秀住培带教老师等荣誉称号,多次获评浙大口腔院级先进工作者。

从1995年考上北京医科大学选择口腔医学,到博士毕业从事临床医学、教学工作十余年,他一直致力于为患者提供舒适化的口腔诊疗体验。采访中,他多次强调了同理心,直言“希望让患者不再惧怕拔牙,让大家都能够更自信地绽放灿烂笑容。”

仁心仁术 以匠心求极致

口腔微创拔牙是浙大口腔的特色专科,堪称“一号难求”。这个专科从成立到发展,潘珲作为骨干,和团队成员等通过文献学习、实际验证,不断改进技术方法,总结手术经验,为形成浙大口腔特色的微创拔牙标准流程作出了积极贡献。

相比于传统拔牙,微创拔牙具有创伤小、过程短、相对舒适、术后恢复快等优点,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拔牙痛苦,摆脱拔牙阴影。“很多人拔牙之前特别恐惧,拔完之后反而觉得这是一件轻松的事。这和我们的操作密不可分,在微创拔牙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少去骨、多分牙为主要原则,尽量把创伤局限在牙齿内部。目前,拔一颗牙基本上半小时内就能完成,简单来说,能看见牙的大概10分钟,看不见牙的大概20分钟。”潘珲自信地笑着说。

在他看来,微创拔牙是一件考验操作技能和耐心的工作,在教学中也会一遍遍地向学生强调:“不要总想着花最短的时间拔最多的牙。要更多关注患者术中术后的感受。在努力给患者做到最小创伤的同时提高技能熟练度,给患者带去最好的拔牙体验,这才是我们现代口腔医生应该做的事。”

更多的时候,对于患者的温情,潘珲表现得有些润物细无声。潘珲的同事石珏医生分享了一件小事。口腔颌面外科经常会碰到唇外伤患者,有一次一个仅满周岁的宝宝因外伤摔断了牙,孩子年纪小,配合度差,如果要减少手术难度可以选择全麻手术。潘珲和团队决定在局部麻醉的情况下进行清创缝合,但他们很快面临了第一个问题,孩子太小不能使用阿替卡因,只能用利多卡因,可它的注射针头比较粗,无法进行精准的注射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潘珲用加压注射器反向虹吸利多卡因,用最细的针头给孩子注射了麻药。看到这一幕,宝宝的父母很受触动:“没想到潘医生会这么用心呵护我们的孩子,比我们父母还要细心,太感动了!”

以心为灯 用真诚守护微笑

一天临近下班,一名基层口腔科医生带着一位牙根进入了舌侧间隙的患者找潘珲“加号”。在此之前,他们已经辗转两家医院都没能把牙根取出,而且局部出血很多,初诊医生束手无策恳请潘珲帮忙。

片子中显示患者的牙根已经进入舌侧间隙靠近下颌骨下缘的位置,取出难度非常大。“如果转到全麻去取,尽管对于医生来说操作上能更从容,但对于患者来讲肯定增加了更多时间成本,术后反应也会更大。”站在患者的角度多重考量,潘珲放弃将患者转去全麻,戴上头灯,切开了舌侧黏骨膜,耗时不到一个小时,就将患者的牙根顺利取出。

同样的病例在潘珲武义下乡义诊时也发生过。有一位患者的上颌智齿进入颞下间隙,初诊医生采用的是传统的拔牙方法,导致意外发生,患者的牙根无法完全取出,局部出血很多。最后,在潘珲的帮助下,患者顺利取出了牙根。

这几件事情带给潘珲的触动很深。“我觉得‘双下沉 两提升’的实施意义不仅仅是让更多的基层群众得到更好的治疗,同时也是帮助当地的医生提升治疗理念和技术,为基层建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。”于是,在潘珲的建议下,当地医院举办了微创拔牙技术分享交流,切实帮助提高基层口腔诊疗技术。

此外,潘珲担任了国家级微创拔牙学习班的理论及实践讲师,将自己多年的临床知识及经验毫无保留传授,分享多种并发症的处理、拔牙设计、切口与去骨方式,以及拔牙窝处理,帮助一批批医生成长进步。

潘珲坚信,一个好医生,不是靠想出来的,是扎扎实实靠用心做出来的。把精力集中到专业上来,患者会做出最好的选择。“如果我们的技术和耐心能够帮助更多人理解医生,那么我们作为公立医院的医生也更加具有价值感和自豪感。”

患者和同事们对潘珲的评价都很高,总结为善良、谦和与专注。口腔颌面外科常务副主任李志勇评价道,“工作认真负责,临床操作能力强,心灵手巧,用真诚的微笑与关怀去对待每一位患者,是患者和同事们信赖的好医生!”

来源:浙大口腔

本文内容仅供参考,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,更多牙齿问题请 → 在线咨询